ETF基本上是每個投資者都要認識的工具,筆者、或是市場上的資金很多也投放在ETF中,讓我先簡單講一下甚麼是ETF。ETF - Exchange Traded Fund (交易所買賣基金)是一個基金分成基金單位,再將其上市放到交易所中買賣,供投資者互相交易。基金種類有很多,有不同的投資組合,也有主動型(基金經理主動選股和買賣)和被動型(被動地追蹤某個指數)。ETF的好處在於買賣方便,如同買股票一樣,而買ETF就像買了整個投資組合一樣。ETF例子有跟蹤恆生指數的盈富基金(2800)和S&P 500 的 SPY。所以買指數型ETF就等同買了指數內的成份股。
為甚麼要買指數型ETF? 因為筆者認為這類ETF帶給你的長期投資回報會比自行選股、出出入入更佳。有數據顯示(美股市場),一年內只有44%的主動型基金有高於被動型基金的回報(俗稱基金佬跑輸指數),而十年內只有23%基金跑贏,再把時間放長,跑贏指數的基金寥寥可數。我相信各位的投資年期基本上都會有幾十年,投資一般共同基金或自行選股買賣而想要長期跑贏指數基本上難度甚高。所以其實簡簡單單買入指數型基金長遠已經會比很多人有更好的回報。
有時候不少人買中熱門股大賺後就覺得自己可以打敗市場,事實上我們很難分辨出運氣和實力,實力主要是來自「可複製」的賺錢方法,至於只是看新聞跟風買入熱門股和「靠眼光」買中爆升股的人,又是否能夠保證自己可以持續「看」中會升的股票,從而跑贏指數呢。另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看新聞跟炒買熱門股,當你和大眾做同一件事時就不會令你有更多的回報,因為比平均或總體市場額外多出的回報是來自於你的「差異化」和「優勢」。而買指數不會讓你得到比「平均」或「總體市場」更好的回報,但就讓你不費力氣得到平均的回報,和避免了長期跑贏指數。
巴菲特一直都建議投資者買入S&P 500的指數型基金,筆者也是十分同意的。買ETF有一個很重要的前題,就是要在有增長的市場上的ETF,再說一次,要在有增長的市場上的選擇。美股指數的成份股基本上都有優於通漲的增長,而港股本地的大型成份股其實都開始缺乏增長動力,整體指數的增長基本上來於國內的增長股,令恆指十分受拖累,因此有增長力的美股或A股的ETF會更好。
買入S&P 500的指數基金(SPY、VOO)是最穩健的選擇,但筆者自己亦覺得S&P 500也有不少的行業拖累,所以較傾向於美股行業類的ETF,例如非必須消費的版塊(XLY、VCR)、醫療類(XLV)、金融(XLF)、科技(Nasdaq指數: QQQ)。若認為S&P 500指數只有大型指數,希望納入其他小型股亦有整個美股市場的ETF: VTI 選擇。小型股指數ETF: IWM、VB亦可選擇。至於港股,無論恆指或恆生科技指數都不是好的選擇,反而讀者可以參考筆者當時在恆生科技指數剛推出時另外在港股中選的「精選二十科技股」。
買ETF可以抵銷了選股的誤差,不需要費盡心思思考未來的贏家,而投資ETF也可以在時機上作出判斷,利用貪婪和恐懼,和估值上的分析,不只是單純的all in然後慢慢等。筆者在美股都會以ETF組合作為核心倉(大約70%),其餘部分才作為自己的選股,因為筆者在美股沒有地域和資訊的優勢,在選股上與其他美股專業投資者沒有形成「差異化和優勢」,選股深度不及,因此用ETF代替選股是較好的選擇,沒理由只追逐市場的熱門股; 而在宏觀周期上不會有太多地域和資訊的劣勢,所以因應經濟環境、估值、市場心理的加減碼就沒有受到影響。港股方面,就自行選出有前景和質素的8~10隻增長股作為核心倉長期持有,暫時不考慮長期持有一些港股ETF。
以上筆者持有VTI、QQQ、VCR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並非投資意見,亦不構成任何投資產品之要約,在作出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了解有關詳情及所涉及之風險
2021年5月8日星期六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物管股業績分析
最近大部分公司已經公佈了2020年的業績,筆者重點關注行業之一的物管股表現如何呢? 有沒有改善行業領導地位和投資價值的排序?
先看下圖的2020年度業績整理...
物管股前年受到追捧,估值重估幾倍,然後開始失去關注,但其實物管行業的增長動力沒有減弱,又加上國策《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支持,物管股依然有投資價值,適合在組合佔一席位。
物管行業市場現時仍然很分散,未來幾年都會是收購、搶合約、發展增值服務或從母公司取得管理面積的快速期,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上升,直至大約5年後的天花板。下圖7隻物管股是筆者的密切留意的物管股,優質度都十分高,每隻在去年的增長速度都十分驚人。3319是持有最久的一隻,之前有減持過又有再加注,而6098、1995、1516亦有出入過。
在行業的擴張期,我們較看重的是收入增長和在管面積的增長,千億市值以下的物管股的收入和面積增長明顯高於千億市值以上。筆者主要會把選股焦點放在: 背靠母公司和有能力拓展第三方合約的企業。前者有不少選擇,後者筆者看好3319、1995、1516和873。
投資考慮的最重要是前景,而非過去,不過由於未來無法量化和預期,過去的表現和數據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投資物管股最穩健的方法的就是買入一籃子,自製ETF,不然的話最好也買多於一間。以下7隻1209質素相對較低,而6666、3319、873有不錯的值搏率,6098最穩健但估值長期處於高水平。決定投資哪一隻其實也包含很多主觀因素,最後結果如何其實無法預測,只要不要買質素最差的就好~
*不構成買賣建議,筆者持有3319、1516。
先看下圖的2020年度業績整理...
物管股前年受到追捧,估值重估幾倍,然後開始失去關注,但其實物管行業的增長動力沒有減弱,又加上國策《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支持,物管股依然有投資價值,適合在組合佔一席位。
物管行業市場現時仍然很分散,未來幾年都會是收購、搶合約、發展增值服務或從母公司取得管理面積的快速期,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上升,直至大約5年後的天花板。下圖7隻物管股是筆者的密切留意的物管股,優質度都十分高,每隻在去年的增長速度都十分驚人。3319是持有最久的一隻,之前有減持過又有再加注,而6098、1995、1516亦有出入過。
在行業的擴張期,我們較看重的是收入增長和在管面積的增長,千億市值以下的物管股的收入和面積增長明顯高於千億市值以上。筆者主要會把選股焦點放在: 背靠母公司和有能力拓展第三方合約的企業。前者有不少選擇,後者筆者看好3319、1995、1516和873。
投資考慮的最重要是前景,而非過去,不過由於未來無法量化和預期,過去的表現和數據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投資物管股最穩健的方法的就是買入一籃子,自製ETF,不然的話最好也買多於一間。以下7隻1209質素相對較低,而6666、3319、873有不錯的值搏率,6098最穩健但估值長期處於高水平。決定投資哪一隻其實也包含很多主觀因素,最後結果如何其實無法預測,只要不要買質素最差的就好~
*不構成買賣建議,筆者持有3319、1516。
市況分析
最近市場的消息不算少,先有比特幣(Bitcoin)和連登契媽(Catherine Wood)概念股炒作過熱的回調兩三成,再有Archegos爆倉,但S&P 500和Nasdaq照樣不斷創新高,估值從各種指標都位於近十年的高點,不過看似這個估值是得到市場的共識。
消費市場的復甦預期良好,聯儲局又說2023前不加息,不少美國企業的首季業績亦超出預期,GDP預期的反彈亦不錯,有通漲隱憂但可控,所以看似沒有理由沽美股吧? 牌面的確不錯,最大問題就是估值,現時市場情緒相對樂觀,在估值上添加了不少的「預期」。通常價格的最高點就是一切都最美好的時候,若未來不會出現更好的預期時,價格就很可能會出現落差。
概念上,股市的價格可以由「現狀」+「預期」組成,至於比例多少、或者預期至多久的將來,就完全取決於市場的情緒和資金的投票結果。舉個例子,去年的「現狀」和經濟的確不佳,但在「預期」未來經濟一定會復甦、加上宅經濟的幫助下,股市在疫情沒有好轉時卻一直創新高,這就是由「預期」撐起估值的例子。現時也是如此,由相對較多的「預期」撐起估值,筆者認為這次預期的可實現性其實算高。
現時價格由「現狀」+「預期」組成,而未來的價格由「未來的現狀」+「未來對未來的預期」組成。現時的「預期」實現能夠使未來的「現狀」提升,不過問題是,在未來對未來的「預期」又是否會好呢? 若現時已經有相當樂觀的預期,在未來對未來的預期就很難會比現時更好,從而令未來的價格出現下跌。
了解概念後,就知道其實試圖預測未來股市都是徒勞無功的,以資產配置來應付會更加有效率。現時筆者分配在美股的總資金中,只持有30-40%股票(其餘現金),港股的總資金中持有50-60%股票,在風險暴露程度和留有資金在下跌時吸納之間取得平衡。
消費市場的復甦預期良好,聯儲局又說2023前不加息,不少美國企業的首季業績亦超出預期,GDP預期的反彈亦不錯,有通漲隱憂但可控,所以看似沒有理由沽美股吧? 牌面的確不錯,最大問題就是估值,現時市場情緒相對樂觀,在估值上添加了不少的「預期」。通常價格的最高點就是一切都最美好的時候,若未來不會出現更好的預期時,價格就很可能會出現落差。
概念上,股市的價格可以由「現狀」+「預期」組成,至於比例多少、或者預期至多久的將來,就完全取決於市場的情緒和資金的投票結果。舉個例子,去年的「現狀」和經濟的確不佳,但在「預期」未來經濟一定會復甦、加上宅經濟的幫助下,股市在疫情沒有好轉時卻一直創新高,這就是由「預期」撐起估值的例子。現時也是如此,由相對較多的「預期」撐起估值,筆者認為這次預期的可實現性其實算高。
現時價格由「現狀」+「預期」組成,而未來的價格由「未來的現狀」+「未來對未來的預期」組成。現時的「預期」實現能夠使未來的「現狀」提升,不過問題是,在未來對未來的「預期」又是否會好呢? 若現時已經有相當樂觀的預期,在未來對未來的預期就很難會比現時更好,從而令未來的價格出現下跌。
了解概念後,就知道其實試圖預測未來股市都是徒勞無功的,以資產配置來應付會更加有效率。現時筆者分配在美股的總資金中,只持有30-40%股票(其餘現金),港股的總資金中持有50-60%股票,在風險暴露程度和留有資金在下跌時吸納之間取得平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