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星期五

曹仁超《論性》---行為金融學

曹仁超的《論性》中敘述投資者的行為金融學, 很多時候這些心理都是導致散戶長期虧損的重要原因,這些心理都是人類的天性,筆者並非覺得我們不應該擁有這些心理,但若想在投資市場成功的話有時可能要避免與大眾做同一樣的事。藉著了解自己的非理性的行為,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抑制自己作出不合理的決定。以下都是主要常見的行為:

跟大隊效應(bandwagon effect) 投資在決策時沒有核心理論作為標準,容易出現羊群心理。



而投資者亦有討厭虧損(loss aversion)的心理,例如失去100元的打擊遠比賺得100元的快樂,令投資者拒絕按計劃作出止蝕,不能接受虧損。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傾向出售股價上升中的股份,保留股價下跌中的股份,以致手中持有的都是質素低的股份。這亦源於討厭虧損。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投資者會傾向覺得自己擁有的股票比別人擁有的好。

錨定偏見(anchoring bias) 下決定時會依賴最初接收的信息,或被多次重提的信息。

結果偏見(outcome bias),早以對決定有定論,所有分析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後見之明偏見(hindsight bias),事情過後就以為自己能預測事情發展。

自我邀功偏見(self attribution bias),賺錢就歸於自己,虧損就是運氣不好。

4 則留言:

  1. 回覆
    1. 對!很多都是人類自然的心理,了解更多絕對對我們有幫助

      刪除
  2. 所以機械式地理性投資,是否就比人手操作,成效更好?
    人,總有情緒、偏見,下棋、投資,皆如是。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於沒有時間、容易被情緒控制、經常未做研究就買入股票的散戶,的確機械式的投資來獲得市場平均回報是最好的方法。

      刪除